品牌新闻
时间:2017.04.20 作者:拉菲9市场部 浏览次数:
4月18日,外交部宣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高峰论坛开幕式,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28国元首政府首脑确认出席。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经济时代下的丝绸之路对我国及世界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而致此次高峰论坛备受关注。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广州的重要货源地,东莞的陶瓷、铁器、丝绸,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外销品。东莞千年以陶业领衔、民营主导、江海为脉,古时东莞的陶瓷、铁锅、丝绸一路出海,久有“甲天下”之盛名,尤其是石湾的陶瓷、瓦脊。
中国陶谷
一谷八园
石湾西片区不但承载着老石湾厚重的陶瓷历史,今年以来,更承担起建设中国陶谷特色小镇的重任,通过发挥一大批生产性服务业、陶艺大师和艺术家的聚集优势,致力建设世界级陶瓷创新中心。
今天“史海钩沉”就来说一说,老石湾陶瓷发展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中国有5000年的陶瓷发展历史,石湾有500年南风古灶灶火不熄。自古以来,石湾陶与景德瓷齐名,是极富盛名的“南国陶都”。
据文献考证,早在宋代石湾陶器就已有出口。对于石湾陶的远销海外,对陶艺有一定研究的学者邹华曾清晰论述过:从珠江口出,沿海南岛到西沙群岛,或者沿北部湾从越南,再到东南亚各地。
对此,《南方日报》曾于2016年5月11日有大篇幅专题报道南风古灶《五百年不灭窑火 出远销海外陶器》
详细报道可复制链接查看: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5/11/content_7544610.htm
“起于碗碟,发于瓦脊”的石湾陶业,一直都是生产民间生活与精神需要的产品,林林总总的日用陶、手工业陶、建筑陶、丧葬陶和美术陶瓷产品,几乎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民用为主的陶器生产和产销自由的民窑性质,成为石湾陶千年薪火不熄的活力之源。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石湾陶更以善仿善创著称,消化吸收中国八大瓷系的造型与釉色之美以及装饰手段,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拥有广阔的海内外市场。
追古溯源
唐代,广东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等国家贸易往来频繁;广州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都会。中国输出的主要商品,除丝织品外,以陶瓷为大宗。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广州设“市舶司”,随后东莞设立“市舶务”。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出口“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储货……货多陶器,大小相套”的陶器,应指石湾窑产品。
南宋至元,广东陶瓷业空前衰落,但在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仍发现大量中国元代外销陶瓷。据中外学者多方考证,认为这些陶瓷均属于广东石湾窑和福建晋江窑。
清代,《广东新语》中有“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谚曰:石湾缸瓦,甲于天下”的记载,显示石湾陶瓷在中囯海上丝绸之路史上的重要地位。
光绪《广州府志•物产》中称“陶瓦器出石湾……郡人有石湾瓦,甲天下之谣。”
附《南方日报》报道全文
南风古灶•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
五百年不灭窑火 烧出远销海外陶器
在东莞市塘厦东平河畔探访时,五百年来窑火不绝、生产不断的柴烧龙窑——南风古灶,深深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它保留着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陶器,至今仍在使用,被誉为“活的文物”。在南风古灶的旁边,2004年开馆的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将明清时期烧制陶器的繁忙盛景重现眼前,让人不禁想要进一步探究那些辉煌的历史。
海丝史话
“石湾瓦、甲天下”
石湾窑是著名民窑,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其历代产品以种类丰富、色泽绚丽为特点。关于石湾陶器有许多记载,光绪《广州府志•物产》中称“陶瓦器出石湾……郡人有石湾瓦,甲天下之谣。”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
文献考证说明,早在宋代石湾陶器就已有出口。宋代朱彧在《萍洲可谈》中生动描述了广州陶器的出口盛况:“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商人分占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东莞市博物馆馆藏研究部主任黄晓蕙曾撰文指出,当时对于海外诸国而言,陶器相对瓷器是比较廉价的日用品,走的是大众路线。而到明代后,石湾陶器的出口不仅是日用陶器,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等也源源不断输出国外。从现有资料分析外销的主要区域有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等。销售量在清末的文献中略有记载,光绪《南海乡土志》中称石湾窑“每年出口值银100余万元,行销西、北江、钦廉一带及外销各埠”。
对石湾陶艺有一定研究的学者邹华曾以石湾窑的外销陶器为主题,在1982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第二次年会上做大会主题发言,让国内陶瓷界将目光从官窑转移到民窑之上。对于石湾陶的外销之路,邹华有非常清晰的论述:从珠江口出,沿海南岛到西沙群岛,或者沿北部湾从越南,再到东南亚各地。
历史遗存
一批作品可烧成件件不同
石湾以前主要使用龙窑来烧制陶瓷器物。龙窑一般依山坡而建,取其倾斜顺应火势,宛似巨龙从天而降,因而把这种窑体称为“龙窑”。在石湾陶业全盛时期的清代,石湾共有107座龙窑,现仅存3座,南风古灶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龙窑。
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以“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柴烧龙窑”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在500多年的岁月,南风古灶不断被修葺,现窑体总长34.4米,窑室内长30.87米,窑面有投柴孔29排,每排5个。除南风古灶外,景区内还有同样建于明代、结构和操作方法与南风古灶一致的高灶。
南风古灶景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南风古灶以木柴为燃料,烧制一窑产品需时约三天,俗称“三日火”,将泥坯装进窑内,用加木柴不断调控窑内温度,根据窑身的上、中、下段,温度从900℃至1300℃不等。有经验的装窑师傅,能根据需要把一批作品烧成件件不同,甚至在同一件作品中,上部是生的下部是过火的,左边是还原焰而右边是氧化焰,让人惊讶叫绝。
2007年6月,完全按照沉没于1745年的货船“哥德堡号”制作的仿古商船,带着70多名船员从瑞典哥德堡起航,沿着当年海上丝绸之路,一路“返航”造访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当年7月,他们来到南风古灶景区,并将一块从哥德堡号沉船中打捞起来的珍贵瓷片赠送给南风古灶景区,而景区则将一尊高约50多厘米的省运会吉祥物“鸿鸿”造型的石湾公仔送给了瑞典方面作为回赠。
胜景新颜
亲手制陶体验古老记忆
石湾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地位。2004年10月18日,我省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石湾陶瓷博物馆正式迎客。展馆内展览共分陶瓷拾隅、陶的形成、窑的演变、石湾二十四行、石湾陶艺、陶瓷发展六大部分,介绍陶瓷及分布地区概况、窑炉的发展演变过程、石湾陶业的历史源流等。除了五个固定展馆外,静态展示区内还设有两个专题展馆,用作举办短期展览。
馆内还原的家庭小作坊模型场景,让人一眼就能明白民国期间的陶工家庭情况;为1987年国庆石湾秋色大游行活动而制作的三个陶瓷灯笼精致漂亮;从明代就有的石湾陶行业协会令人仿佛看到当年制陶的盛景;舂料、反泥到拉坯成形、注浆成形等一系列制陶过程,在这里一目了然。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博物馆借助高科技的声、光、电设备,配置先进新颖的自动语音解说系统、触摸屏,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品位于一体,希望能在视觉、听觉、触觉上都给观众一个全新的感受。
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可能最有趣的是大型玩陶厅,不仅可观赏到古老的柴烧技艺和石湾陶艺创作的绝技,还可亲身体验制陶和柴烧乐趣,在这里“一站式”全方位了解石湾制陶这门古老的技艺。
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婧